走出识人的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8 16:29:0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出识人的误区

1.切忌以貌取人
通过相貌和表情来了解人,是“识人”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把它绝对化,把“识人”变成以貌取人,就会错识人才,乃至失去人才
现代企业的总经理,要真正识别人才,就需要对个人进行全方位的审察,看其是否具有相当的能力,是否有发展前途。如果不注重一个人的学识智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使用,不注重其专长的发挥,只是通过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来衡量他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只是仅凭个人的相貌如何来判断其能力的大小,甚至由此来决定人才的取舍,那么,必将导致人才被埋没。据传,夏桀商纣长相俊美,身材魁梧,堪称美男子,而且勇武超群智慧过人。若仅观其外表,不啻“天下之杰”。然而,他们却是残虐民众的暴君。与此相反,历史上其貌不扬的奇才却大有人在。楚国的孙叔敖,头发短且稀疏,左手长,右手短,五短身材,立于车上还没有辕前横木高,却能辅佐楚庄王,使楚国成为春秋时期实力强盛的国家之一。

可见,相貌美丑与人的思想善恶和能力大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虽貌丑却有德有才,则不失为君子;人虽貌美而无德无才,却只能是小人。联系到目前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在人才招聘会上,还没有跟人家谈几句话,就显得极不耐烦,原因是嫌对方相貌不好,即使不是抛头露面的职业,录取时也犹豫再三。在招生问题上,更有令人费解的事。1995年一名河南考生高考总分数超过了录取线他所选择的志愿是与相貌无关的专业,并表示愿服从分配,即使这样,居然没有一所高等学府肯录取他,原因是嫌他长相不好。此事经《东方时空》纪实报道后,国人哗然;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对此作了评论。在迈向21世纪的今天,还有此种事情发生,实在令人深思所谓人才,是由德、识、才、学、体等基本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德,是指人才表现出来的意志、兴趣、情感、性格和专注力等品德。优良的心理品德应表现为高度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高尚的情操。识,指的是人才的见识,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见解,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识能力。具有见识能力的人能够入木三分地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能一针见血地抓住事物的发展关键环节;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各种环境和条件;能在关键时刻坚定果断地拍板;能冲破习俗观念的束缚,大胆地另辟蹊径。才是指一个人认识客观和改造客观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学,即学问知识,包括直接知识间接知识理论知识、经验知识等。

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组成的塔式结构;另一种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点和骨干,以其他与之相邻相近的知识作补充交织而成的网络式结构。体,指身体素质。身体是事业之本,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才都是得助于健康的体魄德、识、才学、体,五位一体密不可分,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其中,德居首位,是人才的灵魂,是其他四者之根本;识具有决定性作用;才是必备条件;学是智能方面的基础要素;体是人才成长的物质基础。识别人才须兼而顾之,如果仅仅以貌取人,以外表的俊美与丑陋来识别人才,而放弃对人德识、才学、体的全面分析与观察,只能使总经理步入识才的误区。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有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一个是圣母院撞钟人加西莫多,虽奇丑无比,却心地善良;另一个是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佛罗洛,虽然相貌堂堂,内心却十分肮脏。这说明在识才时,千万不可被相貌所迷惑仅凭个人意志、个人印象来肯定或否定某个人,只能空怀爱才之心,不会得到真正的人才。

2看人不能凭印象
与人交往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人们都习惯于用第一印象来评价别人,尽管这并不正确,但习惯成自然既然人们这样约定俗成了,人才就应注意个人的外表形象,除个人利益外,还为着其他人和公司的利益。如果你被撒换,顶替者是无能小人,那不是害了你的同事和部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含有许多的保守意味,不是积极济世的态度,不值得推广到现代企业中去。用人者如果也与普通人一样凭表面印象来判断、评价人才,那就糟了,这可能错过了人才,而选择了绣花枕头。真正的人才在未被赏识、起用之前,以身居贫穷的为多。他们把时间精力花在了学习、思考上,也没有钱去修饰自己的外表。如果总经理只凭表象识人,自然就错误百出了。

许多奸佞小人善于讲奉承话,表面上忠心耿耿,实际上心怀邪念。这也是表面现象的一种臣不善言表这又是表面现象的一种。用人者如不能区分这两种情况,首先是失职,其次是无能,更严重者会引狼入室造成巨大损失。识别人才第一印象自然重要,但又容易发生许多的错误,导致人才被错过了,不是人才却留了下来。损失就在这一面之间预先埋种。许多用人者在这方面花费了无数心力,接触过不少的人才,总还是留下不少的遗憾,原因在于,在意气张扬、金戈铁马建功业时,对人才、策略、民心等问题仍应始终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不大胆不敢冒险就不能进取;不小心,不谦虚,又会挫伤他人的积极性或树敌太多阻塞前进的道路为避免第一印象的错误,总经理在识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浅美扬露,则以为异
不要把锋芒外露、耍小聪明的人当做奇才。从中国传统修养来看,锋芒外露的人内甚浅,并不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其优点是,乍一接触觉得这个人很有见识,能量也不小。如此轻信,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人才不主动宣扬自己的才能,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样地等待明主,那是现代的迁腐。把握好宣传自己与蓄势待发的分寸,也是能力和经验。

(2)深明沉默,则以为空虛
不要把大智若愚、思想深刻、沉默寡言的人视为空虚无能。生活的法则给青年人一个教训:能力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手和头脑做出来的。非常遗憾的是,现在的学校不能给学生一丝一毫为人处世的技巧方面的教育。读了十几年书,走到社会上来,处处碰壁、伤痕累累之后,才反思自己的过失,待成长后,又晃过了几年。这几年本该是很宝贵的时间!

(3)好说是非,则以为臧否
把喜欢搬弄是非、评头论足的人,当做能品评人物的人。喜欢比较各种名人的长短排他们的座次,这类人才并不一定是学有所长的人。
一个真正的人才,多半没有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品评他人身上,因为关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还来不及呢,就算他把关心名人当做自己的研究课题,如果不能从中总结出历史性、人类共同性的东西与一般常人也无区别,这样的人才见识平凡,算不得有本事。因此,对这类人不要一见面就下结论。如果他所评论的你已了解,那对这个人容易辨别。如果不了解,就不要轻易相信讲话的人,应从其他方面进一步考察。

3君子不以言举人
古人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不因其能言善辩而举用他,也不因其不善言辞或说话有过错而废弃他。在对人的认识和考察中,这句话是极其正确而又有其深刻意义的。首先,言实不符是许多人的重要特点。孟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孟子把言行关系总结出4种情况,至少说明人之言行不尽相符。不仅言实不符比较普遍,而且就“言”之本身,也各有不同。有实言,有谎言,还有前后相悖之言。实言者,说话实事求是,不务虚名,不夸其词,是可信之谈;谎言者,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歪曲事实,或掩盖无能,或诽谤正义,或恶意欺骗,或夸大其词,使人误听其言而信其实;前后相饽之言者,完全据其个人需要,信口雌黄,今日黑为白,明日白为黑,莫衷一是,前后相悖。

正因为言各有别,且言实不符,中国历代以来,许多人听言十分谨慎,不轻易“以能言巧辫授官”。汉时,汉文帝游上林苑,张释之从行。文帝询问上林苑禽兽簿的情况,上林尉及其属官皆不能对,而管理虎圈的啬夫却对答甚详。为此,文帝因上林尉的不称职而想拜啬夫为上林令。这时,张释之提醒文帝,在任用人时,要注意其实际才能与道德的优劣,不能单凭能言善辩授官。文帝认为释之说得很对,接受了他的建议。
所以,总经理识人,尤要谨慎,切不可轻言举人,要根据言行综合评估

4.切忌以“财”判人
人们在生活中所处的情势是不同的。得势可以使人受到提拔,也可以使人受到压制。人们旦富贵享通,就是得势;如果贫穷困乏,就是失志。具有上等才能的人,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因此,他们在富贵时能够保持谦虚谨慎,在穷困时又能显示出高尚的气节。具有中等才能的人,他们生活的好坏,却会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如果他们凭借富贵而得了势,就会储存许多珠宝财物,并施予、恩惠别人,凡事做到周全。而受到他救济的人,就会寻找他值得称赞的方面极力赞美他;得到他援助的人,就会将他的小小德行加以发挥夸大。这种人虽然没有杰出的才能,却仍然能够功成名就。而如果是身处贫贱之中的人,想施舍别人却没有资财,想帮助别人却又没有权势,不能体恤亲戚,又不能帮助朋友,没有办法去行道义之举,原先恩爱的人也渐渐离开他,而责备怨恨他的人却一块来到,归咎非难他的人也日渐增多。这种人虽然没有大的过错,却仍然被埋没掉了。

因此,世道有奢华与俭约的区别,人的名声也随之或进或退,或隐或显,如果天下的人都富足了那么清贫的人即使生活清苦,却不会有穷困潦倒的忧虑,而且他还可以通过拒绝别人的馈赠来显示自己的高洁,以此来获得很好的声誉。如果天下的人都穷困,那么清贫的人就算想借贷,也求告无门,从而会产生穷困匮乏的忧患,并且会因为过于计较得失而与别人发生争执。所以两个才能相同的人,在仕途中如果一个受到了提拔,他的才能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获得成功。如果另个被上级的私心偏见所压抑,就会黯然失色,因而事业无成。一般总经理在考察人才时,不去推究根本的原因,只是注意个人的不同现状。这就是由于情势的升降得失所造成的不同使人产生了困惑汉时的朱买臣,他家里很穷,靠砍柴卖柴来维持生活。他曾经背着柴读书,一面走一面背书。

对于丈夫的贫贱地位,朱买臣的妻子无法忍受,闹着要离婚,这对于一个封建时代的男子汉而言,实在是莫大的耻辱。但朱买臣不以为然,能忍受地位的贫贱,奋发向上,更加自若地吟诵起来。后来严助向皇帝推荐朱买臣。他被召见谈论《春秋》、《楚辞》,汉武帝十分高兴,提拔他当了中大夫,同严助一起担任侍中。后来又提拔朱买臣为会稽太守。但中等以下的人才却不具备那么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出身贫贱而又富进取心的人才会因穷而志短,在权贵富人面前有压抑感,往往表现得底气不足,因而影响到能力的发挥。

失败太多的人,接二连三受到失败的打击,自信心一点一点地被击溃,又长期处于潦倒之中,会慢慢沉沦萧条下去,才能一点一点干枯,终无所成。人的才能和热情就像火,它需要不断地添加干柴,否则便会渐渐熄灭。历史上诸多怀才不遇的人,大都属于这种情况因此,对于总经理而言,在察人时就应充分考虑这几种外界因素对人才造成的压力。中等之才,得到赏识和提拔,也许会知恩图报,超常工作,成为难得的上等之才。下等之才,可成长为中等之才。因为人的才能一方面有天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不断磨炼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isorenzheng.org/thread-8983-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iso认证办理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iso认证办理网 ( 桂ICP备16008934号 )|Sitemap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GMT+8, 2025-7-7 02:43 , Processed in 0.31735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